《人物》[CCTV欄目]

《人物》[CCTV欄目]
《人物》[CCTV欄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大型欄目《人物》,屬於人文類的電視紀錄片節目,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理念,關注現當代文明進程中那些顯現出智慧光芒、卓越創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們;關注富於奇思異想,敢於超越常規,勇於挑戰極限的人們;關注重大事件的親歷者、目擊者和為我們珍藏文化與傳統的人們;關注在某些領域做出過特殊貢獻卻鮮為人知,而他們的創建正改寫著我們的生存狀態與思想方式的人們。

基本信息

簡介

欄目名稱:《人物》
播出時間:2001年7月9日
欄目目標:與海內外傳媒、知識界與實業界通力合作,打造全球視野的科教文類節目,亞洲最具實力的人物專欄!
推出的初衷:服務要分層,有一類喜歡看人物傳記類的人群不容忽視,所有的電視節目最終來講應該還是來拍人的。所以設計一個《人物》欄目不需要費太大的力氣就能想出來。
客群群:是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飲食男女
選擇“人物”的標準:天真和世故,智者和頑童,樂觀和頹廢,膽小和無畏,虛無和積極,溫柔和粗暴,如此矛盾又如此和諧地統一在張弛的身上,就是這么立體而又豐富的一個人物。

欄目形式

本欄目自2001年7月9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第十套節目中播出。日常節目每期30分鐘,每次推出一個人物,逐步形成相對固定的播出脈絡。成系列的精品節目將集中重點播放。定期聘請嘉賓參與,促進主持人、觀眾與欄目中人物的交流與互動。對文化熱點人物、全球年度封面人物,本欄目將製作特別節目,在中央台一套中播出。
探求科學知識,傳播文化觀念,共享生命閱歷,自由交流體驗。
欄目以紀錄片為主體形態,加入後期演播室包裝,利用人物口述、豐富的影像資料和適度的細節再現等多種拍攝手法,形成生動、平實、不矯飾、有深度的欄目格調。沉穩、大氣、學者型的主持人風格,在節目與觀眾之間搭建起有機的溝通平台。 紮實的欄目製作班底,開放新穎的創作理念,保證了自拍節目的質量與品味。與全球相關電視機構的密切合作,大規模引進海外高水準的人物紀錄片,是節目的另一重要來源。

評價

央視調查顯示:公眾對《人物》有很高期待,潛在觀眾的比例高達78、6%,並以知識階層為主要對象,包括高校師生、都市白領、政府官員、企業領導、教科文領域裡的從業人員。這些人中普遍有較高的學歷、較高的收入,年齡層在25-55歲之間,代表社會的中堅力量。

地位

秉承科教頻道宗旨,作為目前中國最具專業水平、規模最大、播出密度最高的《人物》欄目,是求知者探尋知識的視窗,普通人領略世間萬象的舞台,實業家把握商機、體現人文關懷的捷徑。

相關提問

■目前《人物》存在著哪些不足?
視野還不夠開,姿勢還不夠鬆弛,觀眾群還不夠大。

■《人物》欄目製作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播出量太大,很多好的想法都在短平快的操作方式中折損了。

■《人物》欄目目前的欠缺在哪裡?
內容可以再深入一些;範圍可以再廣一點;做人物得有一個動機,讓大家看到這個動機;還有所做的人物應該成一些系列。我知道這個難度很大,有些人是過去的人,留下的音像資料本來就少,有些是國外的,就需要買片子,買到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另外《人物》還可以做一些壞人,壞人也是人物,不能光做好人,至少應該還做有問題的有爭議的人。

播出時間

首播:周一至周五 CCTV-10 22:10分
重播:次日07:55分 14:20分
周一重播上周五節目

詳細信息

《人物》將繼續突出“每個生命都有一個故事”這個核心,以人為本,以講述為主,關注人的命運,關注人的動機,關注生命的故事。除了堅持“秉筆直書、存真求實”這一辦刊宗旨不變之外,《人物》將更加突出“當代立場、全球視野、資訊豐富、圖文並重”這四大特色。

往期經典人物

李小龍

(圖)《人物》《李小龍》

世界影壇有這樣一個奇人,他真正從影只有兩年,留下的完整作品只有四部,他32歲就英年早逝,聲望卻一直延續至今,在1999年,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20位世紀英雄偶像中,他是唯一的一位東方人。他是第一位闖入好萊塢的華人明星,他使功夫片成為好萊塢新的電影類型。在美國的大學裡,有專門研究他的課程;在日本的富士山上,供奉著他的雕像;全世界都知道Bruce Lee,中國功夫大師:李小龍。

1940年 11 月 27 日,李小龍在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中華醫院出生。那一年是中國的龍年。母親何金棠是一位歐亞混血,父親李海泉是當時廣東有名的粵劇演員。這兩種文化的結合影響了李小龍一生。

中國功夫源自嵩山少林寺,一代代宗師將武術傳揚四海,而使世界認識中國功夫的人是李小龍。李小龍自幼習武,但由於他不是純粹的中國血統,因此習武的過程格外艱難,很多功夫師傅不願意將武藝傳授給他。

李小龍學習了各種派別的武術,最讓他受益的是從小從師傅葉問那裡學到的詠春拳,李小龍發現沒有一種武術是完美的。在香港喇沙書院學習期間,他學習了拳擊和擊劍。

(圖)《人物》《李小龍》

1965年李小龍來到了舊金山,他開始為世界著名的武術雜誌《黑帶》撰稿,他全新的觀點和在各項武術比賽中的成績,引起了同行和電影業人士的注意。那個欣賞李小龍的人,是好萊塢製片商威廉·杜西亞,他隨即請李小龍在電視劇《青蜂俠》中出演一個角色。《青蜂俠》讓李小龍實現了進入好萊塢的夢想,同時明星們開始跟他學習武功,詹姆斯·高賓是他的名人學生之一。

李小龍的另一個名人學生是金像獎劇作家史德靈·施里芬。施里芬在他創作的電視劇《盲人追兇》里,請李小龍出演了一集,這是唯一一部展示李小龍獨創的截拳道的作品。《盲人追兇》的成功並沒有給李小龍在好萊塢帶來更大的發展,由於種族偏見,在電視連續劇《功夫》中,李小龍被告知不能擔任主要角色。1971年,失望的李小龍回到亞洲,他應邀到泰國的一個小村莊拍攝影片《唐山大兄》。那是一個和《盲人追兇》中那個內心極為平靜的武功師傅截然不同的角色。這部影片使他開始了和香港一家影業公司的合作。

與鄒文懷的香港嘉禾影業公司合作後,李小龍接拍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唐山大兄》。李小龍在影片中展現的武術絕招,震動了武術界和中外影壇。他對整部影片的貢獻遠遠超出了一個演員能做的一切,他幫助設計的打鬥場面難度更大,速度更快,也更加激動人心。

美國的日漸成名使李小龍不斷得到來自好萊塢的片約,但李小龍已經知道他的前景在香港

李小龍的下一部電影《精武門》更是打破了全亞洲的票房紀錄,那是他返港拍攝的第二部電影,《精武門》成為徹底改變李小龍演藝生涯的電影,這部描寫陳真為師傅霍元甲報仇的影片一放映,激起了當年飽受日軍欺凌的中國觀眾的強烈共鳴。李小龍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精武門》奠定了李小龍國際影星的地位,並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陣習武狂潮。

1972年李小龍開始拍攝電影《猛龍過江》,這是第一部到歐洲拍攝的香港電影,由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猛龍過江》一片中,李曉龍演的唐龍與國際空手道冠軍的對打被認為是李小龍所有電影中最精彩的武打鏡頭。這部影片成為當時香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一部電影

李小龍的真功夫贏得了觀眾的心,只要電影裡有他出現,這部電影就會精彩無比。他獨創的截拳道讓觀眾震驚,緊張激烈的打鬥場面令觀眾激動不已。

李小龍並不是在好萊塢成的名,但隨著《唐山大兄》《猛龍過江》《精武門》《龍爭虎鬥》等片的成功,好萊塢最終認識到了李小龍的真正價值。

但他沒能活著等到這一天,就在《龍爭虎鬥》上映前的兩星期,李小龍猝死。李小龍的死先是震驚了世界,接著是給全世界他的影迷帶來了無盡的哀傷。人們難以相信:一個這樣充滿活力的人,一個如此熱愛生命的人,怎么就突然離開了呢。

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功夫的李小龍,讓華人感到驕傲的一代武術宗師,突然走了。整個香港陷入悲痛和疑惑之中。功夫和電影是李小龍生命的兩大支柱。我們不敢說,李小龍是中國功夫第一人。但我們卻可以定論:李小龍是中國功夫第一名人。他是第一位贏得國際聲譽的中國功夫大師,世界性的中國功夫熱首先是李小龍功夫熱。70年代起,許多外文字典詞典都出現了一個新詞:Kung Fu(功夫的音譯)。鑒於李小龍在武術上的精深造詣與卓越貢獻,世界武術組織把他評為世界著名七大武術家之一。在他去世之後,每年在美國舉行超級武術比賽時,賽前要舉行為李小龍祈禱的儀式,以表達對這位中國功夫大師的敬意。如今,當李連杰成為好萊塢的動作片明星,當成龍的電影風靡世界,人們依然不會忘記是李小龍打開了這扇通向世界的大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